中国园林主要运用的是天人合一的科学观,其实质是易经当中阴阳学说的根本法则。
园林本身是一种玲珑、典雅的山水环境,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再创造与浓缩。而中国园林又往往是中国文化的特殊载体。现在为了摆脱污染、生态失衡等种 种困扰,人类要回归大自然,进行可持续发展。所以回归大自然、尊重大自然已成为世界性风潮,是人类日后发展的新思路,也是必经之路。
现在,很多地方的城市建设方面都提出要建园林化城市,乡村也提出园林化乡村,还有园林化学校、园林化政府,到处都在搞园林化。环境上有两个方面,基本上天造一半儿人造一半儿,就是一方面要依托于大自然,另一方面是在大自然的基础上进行园林规划和设计。
园林与风水主要体现为:
第一:阴阳和谐、刚柔相济
人类从古到今最高的哲学就是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宇宙的,这就是《易经》中讲的“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哲学是东方哲学的精髓。一位大师说过:“一经一 纬,义不穷,只待高人取妙用。”就园林而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暴露与含蓄、山与水、收与放、林木与花草、动与静等都是阴阳和谐的方方面面的反映。总 之,阴阳要兼而有之,山水、林木、花草皆宜。现在很多地方,特别是城市规划的中心广场,都可以看到草坪、花卉修剪的几何图形,但是大部分都缺少大树。其实 大树是非常重要的,大树与花草也是一阴一阳的关系。古人云:“树木能兴吐风云,以通乎天地之间。”可见树木的重要性。因此有关部门在审批或指导规划、策划 新区建设时应注意提高大树的覆盖率。有古语形容美人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现代的建筑园林也同样要追求诗一样的意境。
第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要兼而融之。现在不少园区的人文景观很少,仅仅是自然景观而已。自然景观是人文景观的依托,人文景观又是自然景观的灵魂,有了灵 魂才有境界,有境界才有高格调。现在有写地方也有一些人文景观,但大部分是西方的,西洋文化确有很多精髓,但更应关注我们自己的中华文化。好的人文景观对 人们,特别是青少年陶冶情操有很大帮助。“春雨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只是好看就行,这只是术,“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之谓之道,”人文和自然相合才 是道,道才是境界。故在规划的时候,建筑设计和人文设计要同时结合进行。
第三:充分利用当地的生物资源,如石头、草木等资源
比如东莞,莞字上面是草,下面是完,现在很多人不知道,东莞为什么叫莞。东莞在古代有莞草、莞香,每年都要把莞草编织成席,用以进贡。莞香更少,把莞 香树养起来,用其树脂制成香枝。可是现在,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了,东莞的造园应充分利用这些具有乡土特色的资源。把莞草、莞香恢复发展起来,显现地方色 彩。
风水方面,还有一个风水理论问题,分很多派别,如理气派、形势派、玄空派、八宅派等。风水有静态也有动态,哪一年、哪一个方位、取向、朝向都有说法,有很深奥的学问。
园林建筑与风水的关系
我们可以从园林建筑的美学角度去分析、解释其与风水的关系:
一、园林建筑对称美与风水的关系
无论是阴宅还是阳宅,传统风水对周围环境的要求讲究“左青龙、右白虎”,这一风水模式就是美学对称均衡原则的最好体现。此外,各种建筑本身也处处体现出一种对称美。
清代帝陵很注重对称美。以主陵孝陵为中心的神道,成为整个陵区布局的中轴线,其它各陵均以孝陵为中心向两侧排布。每一座帝陵都有一条与地球经线平行的 中轴线,南北延伸相对称。中轴线的北端依次有隆恩殿、方城等主要建筑,一律坐北朝南。中轴线的顶端是横行的山脉,组成丁字形。中轴线的两旁都是成对的建 筑,如望柱、壬午,彼此呼应。比如清东陵整个陵区的山川景物,皆由从昌瑞山到金星山的神道(中轴线)所左右,大小数十座建筑物沿神道排列配合有序,蔚为壮 观。
紫禁城的古建筑群更是注重对称原则。通过紫禁城的核心位置,贯穿着一条中轴线:从外城永定门开始,经过内城正阳门,然后进入宫廷广场的大明门(清朝改 为大清门,辛亥革命后又改为中华门),穿过广场,便是皇城上的承天门(即现在的天安门)。承天门内有端门,端门以内迎面而来的才是紫禁城正面的午门,又叫 五凤楼。在这条中轴线的东西两侧,对称排列着内外两城最重要的建筑群,东面是天坛,西面是山川坛(后改称“先农坛”),以及太庙和社稷坛(即如今的“劳动 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进入午门之后,所有建筑物都采用了更加严格的对称排列形式。其中,只有代表皇权统治中心的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 保和殿,及内廷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才端端正正地布置在正中央,且每座大殿上的蟠龙宝座,都座落在中轴线上。
解放后,作为人民首都的北京城,打破了旧的格局,新扩建的天安门广场,已成为人民首都政治生活的心脏,而旧日雄居于全城之中的紫禁城,则已退居到“后院”的位置。但是,新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仍然保持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
对称,是自然美的形象表征,譬如各种动物(人体、鸟兽、蝴蝶、蜜蜂等)皆呈左右相对。古今中外,许多古城、皇宫、民宅、陵墓,也多是左右对称的。空间 位置的这种对称性设计,是对大自然的有机模仿,在这种模仿中人类得到感官的愉悦和情操的陶冶,进而产生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的审美感受。
二、园林建筑生机美与风水的关系
既然大地犹如人体,那么也就和人体一样有着经络和穴位,繁衍生育就是共同所在,生机勃勃也就成为正常的唯一体现。传统风水认为,选地要选雌雄交合之 地,穴乃阴阳交合之区。既然风水“穴”的隐喻含义是女阴,那么,“穴”之风水美的象征意义就是“生生不息”。“阴阳交合而万物化生”,故而我们可以说,人们长期以来追求“风水宝地”,实际上就是追求一个有勃勃生机的生息之地。
在如今的城市建筑群中,耸拔入云的高大建筑群,体现出的是“雄壮”之美;绿树成荫的街道公园,体现出的是“柔秀”之美,二者皆是生机盎然之象征,是建筑生机美的体现。这种刚柔相应、阴阳交泰之美,是城市"生机勃勃"的最好写照,也是对人类建筑美的最佳注解。
古代贤哲在建筑实践中,处处追求美的效果,从住宅到宫殿,从坟冢到陵寝,都体现了美学思想。这种美学思想在传统风水中均能找到对应的内涵,这与中国传 统思维的最大特点之一——“天人相类”、“万物归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物我同一——是分不开的,二者皆是“天人合一”宇宙观的特殊体现。建筑基 本上是空间造型艺术,但它又是融合了多种艺术门类的综合艺术。建筑是人的生活环境,环境气氛是建筑美感的基础,当我们置身与建筑之中,随着空间序列的展开 才能领略其全貌。在霍然感受到的美或丑中,有时从建筑美学的角度很难寻到答案,而若从传统风水学的角度出发,却又变得那样简单,因为说到底“美是一种对人 身心有益的感受”,而传统风水学则是一门通过特殊方式对影响人类身心健康因素进行研究的学问,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传统风水学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建筑美 学。
三、园林建筑和谐美与风水的关系
传统风水学所追求的美,是自然的美。“卜其兆宅者,卜其地之美恶也,地之美者,则神灵安,子孙昌盛,若配置其根而职业茂”。这里说明,在选择风水宝地 时,应当注重地势的“美”与“恶”,同时,以天然的美为最好。这种自然美,就是井然有序的和谐。其次传统风水学说追求的美,是整体的美,而非零散的、支离 破碎的美,“山管人丁
发表评论共有0访客发表了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