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结构设计注意事项(不断更新)

作者:赵建军 来源:本站原创 2012-11-24 14:24:33 1人评论 30900次浏览 分类:混凝土结构

    结构设计人员绝大多数都有设计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错误的经历,有的遗漏荷载,荷载不正确,有的未考虑到施工。个人把自己或他人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每次设计时,都逐条核对,尽量减少错误。现整理如下,以供参考。

 

一、理论与设计参数

 

● 周期折减系数

多层框架厂房周期折减系数可取0.8,因为厂房内填充墙较少。而综合楼(类似民用建筑)周期折减系数可取0.7。当然,具体要看填充墙多少为宜。

 

● 准永久值系数

不同类型的建筑准永久值系数可能不同,详见荷载规范。这一点容易忽视,对于钢结构,就不需要这一系数了。PKPM如何实现每个房间的组合值系数呢?

 

● 抗震等级确定

规范要求的设计流程是先由场地类别、地震烈度等计算出地震作用下的内力,然后再由抗震等级进行内力调整——属抗震措施;最后截面、配筋设计考虑抗震构造措施要求。

目前的pkpm只有一个抗震等级输入,不区分用途。大多数建筑的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是一致的。少数就得自己在最后的配筋设计时修正了。

 

● 双向地震作用和偶然偏心

对于多层框架结构:层间位移比不超过1.2时,不需要考虑双向地震作用;超过1.2时,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对于高层结构:层间位移比不超过1.2时,不需要考虑双向地震作用,考虑偶然偏心;超过1.2时,考虑双向地震作用,不考虑偶然偏心。

高规中明确指出,计算位移角时,不考虑偶然偏心,见4.6.3条注。计算位移比和周期比要考虑,见4.3.5条及条文说明。

 

● 竖向地震作用

《抗规》第5.1.1条第4款“89度时的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及9度时的高层建筑,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此条和条文说明只提到8度和9度时的结构,所以对于7度区悬挑长度为3m的结构,是否考虑竖向地震作用是有争议的,个人认为不用考虑,但事先应和当地审图中心沟通。(竖向地震用活载模拟还是程序参数设置?若按活载模拟,要分向上和向下作用,人为加大了构件受力;若按程序参数设置,程序是否把所有的构件都计算了竖向地震呢?)

 

● 楼面活荷载不利布置

考虑楼面活荷载不利布置引起的梁弯矩的增大。一般教材上有相关理论说明,《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5.1.8条规定:当楼面活荷载大于4kN/m2时,应考虑楼面活荷载不利布置引起的梁弯矩的增大。暂未查证其他规范上是否有此条文。注意查看SATWE活荷载信息中是否填写了不利布置层号。

 

● 计算长度系数

SATWE设计信息中有的设计院不选择“混凝土柱的计算长度系数计算执行混凝土规范7.3.11-3条”,本院要求选中。个人也认为选中为宜,这样可以自动计算越层柱的计算长度,不用担心遗忘修改计算长度系数。另外,在规范关于计算P-delt效应所采取的第一种方法(即采用了偏心距增大系数和计算长度相结合的方法)是一种近似方法,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偏于不安全。而且水平荷载产生的弯矩占总弯矩75%以上。

 

● 单偏压计算,双偏压验算

个人采用单偏压计算,双偏压验算。由于双偏压验算会导致需要多配不少钢筋,过于保守,因此仅仅验算角柱等受力更为不利的柱子,其他柱子可不必验算。

 

● 楼板刚性假定选择

在计算位移比指标时,必须按照楼板刚性假定计算。计算内力配筋等就不需要。需要指出的是,新规范中规定的位移比限值是按刚性板假定作出的,如果在结构模型中设定了弹性板,则必须在软件参数设置时选择“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以便计算出正确的位移比。在位移比满足要求后,再去掉“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的选择,以弹性楼板设定进行后续配筋计算。按照PKPM说明书,只有位移比才选择刚性楼板假定,而05SG109-33.2.2条规定:在刚性楼板假定下应控制位移比,周期比和楼层侧向刚度比。《建筑结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常见问题分析》第4.1.8节中:“根据抗震规范的规定,在计算建筑结构的位移比、周期比和层刚度比时,应选择对全楼采用刚性楼板假定”。暂按照计算位移比、周期比和层刚度比时采用强制刚性楼板假定的原则进行设计。

 

● 振型数

在计算地震时,振型数要填写正确。不能低于总层数,也不能多于总层数的三倍,特别注意多塔的振型,容易弄错。《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5.1.13-2条规定,抗震计算时,宜考虑平扭藕联计算结构的扭转效应,振型数不宜小于15,对多塔结构的振型数不应小于塔楼的9倍,且计算振型数应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

 

● 连梁刚度折减与调幅

SATWE计算参数选择中,如果连梁刚度进行了折减,那么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要慎重考虑,最好为1。见《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7.2.25条文。如果是框架剪力墙结构,连梁刚度折减,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如何考虑,一方面连梁要求慎重考虑调幅,另一方面框架梁需要调幅?

 

● 计算采用的楼层刚度算法

判定地下室是否嵌固、一层转换结构和上海地区钢砼结构的刚度比,要用剪切刚度。判定多层转换结构的刚度比,要用剪弯刚度。

采用不同的层刚度计算方法,只影响层刚度比结果,对内力,位移等其它计算结果无影响(因为其它计算按有限元模型计算,不是按层模型计算的)

 

● 大底盘设计思路

建模及调整步骤:

(1) 建立一个多塔的整体模型,为了方便设置多塔,可以每一个楼层设置一个标准层,用这个模型进行基础设计,这个模型的荷载可以稍微取大一些。(属于概念设计部分)

(2) 把这个多塔根据设缝和结构布置,删除部分地上高层结构(塔),只保留一个单塔(但是带着所有的大底盘),用这个模型跟进建筑专业的调整,也就是拿这个模型进行周期、位移、内力、配筋计算;该塔下部的基础计算也参照这个模型进行调整。(属于模型调整部分)

(3) 待出图之前,将整体模型按照最终版的结构布置修改一遍(我通常是重新建一个),参考单塔模型的配筋,进行包络设计。(最终整体模型)

 

综上所述:

(1) 基础计算、地下室顶板和剪切刚度比,以整体模型为主,参考单塔模型包络设计。单塔模型剪切刚度比要考虑其影响范围内的竖向构件。这个就要看其他塔距离的远近了,如果紧挨着,就不往外扩,如果有24跨距离,就平分,如果距离远,也就扩个两三跨。还有,跟框架、剪力墙、核心筒、开洞、汽车坡道等等的布置都有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周期、位移,计算以单塔模型为主(《PKPM结构软件若干常见问题剖析》第十四章第二节),参考整体模型包络设计;内力配筋以整体模型为主,参考单塔模型包络设计。

 

● 高层结构设计需要控制的六个比值

(1) 轴压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延性,规范对墙肢和柱均有相应限值要求,见抗规6.3.76.4.6 高规中的柱轴压比限值见6.4.2条,墙轴压比见7.2.14条。

(2) 剪重比:主要为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确保结构安全性,见抗规5.2.5

(3) 刚度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竖向规则性,以免竖向刚度突变,形成薄弱层,见抗规3.4.2

(4) 位移比:主要为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见抗规3.4.2

(5) 周期比:主要为控制结构扭转效应,减小扭转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要求见高规,(包括第一周期与第二周期之比,经验,不是规范要求)

(6) 刚重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稳定性,以免结构产生滑移和倾覆,要求见高规。

位移角不考虑偶然偏心,而位移比要考虑。

 

● 筏板基础梁板构件需要验算裂缝吗?

没有找到相关规范明确说明筏板基础要验算裂缝。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写的《建筑结构专业技术措施》中说筏板基础不需要验算裂缝,但现在有些院要验算裂缝,到底需不需要?

 

二、建模注意的细节

 

● 梁间墙恒载是否与梁高相对应

有时由于各种原因需要调整梁高,就要重新修改与之对应的梁间荷载。

 

● 梁上雨蓬荷载

有些情况下,由于建筑要求,没有足够的空间做雨蓬梁,雨蓬梁必须与主框架梁合二为一,也就是做在框架梁上。这时候要考虑雨蓬对框架梁的荷载作用:竖直压力和扭矩。个人处理方法是将雨蓬自重及可能的雨水重量等效为线荷载按照恒载加在框架梁上,而没有考虑扭矩。绘图时将此框架梁全长箍筋加密,加强抗扭钢筋。缺陷是无法准确度量抗扭钢筋,只能凭经验。有无更好的方法?

 

● 楼梯平台梁梁间荷载

对于楼梯处的建模,PKPM中有几种方式,其中一种就是仅在梯板处(平台梁之间)开洞,而梯板恒载和活载需要等效为线荷载加在平台梁上。要精确地计算梯板恒载是可以的,但每个工程都计算没必要,经过计算分析,恒载取9kN/m2是足够的,大多数情况下,也即板厚160mm左右取8kN/m2也是足够的,为简便起见,统一取9kN/m2;规范要求消防疏散楼梯活载取3.5kN/m2,结构设计人员可能不太会注意建筑图上哪些是消防疏散楼梯,哪些不是,因此,统一取3.5kN/m2。综上所述:恒载9kN/m2,活载3.5kN/m2

 

● 屋顶水箱荷载

有些建筑超过一定高度屋顶需要放置水箱,荷载必须考虑,可按线荷载输入。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建筑图上可能遗漏水箱,结构上如果未考虑这一点,直接按照建筑图建模设计,很可能要返工。所以此时找建筑水电设计确认是否需要水箱。

 

● 坡屋顶天沟荷载

如果是坡屋顶建筑物,很可能有天沟,就需要考虑天沟自重恒载和积水活荷载。

 

● 飘窗荷载

有些建筑物立面有飘窗,建模时梁上应考虑飘窗荷载。

 

● 电梯机房局部升高附加荷载

由于电梯的使用要求,电梯机房局部升高,有的升高不多,本院梁仍按照楼层处建模,只是绘图时梁上加筑混凝土墙,类似翻边。这部分附加荷载需要考虑。

 

● 电梯荷载动力系数

电梯样本都有荷载要求,但一般并不知道所提供的荷载是否包括了动力系数。所以本院要求要乘以动力系数。并且这些荷载都按照活载输入。

 

● 货梯出口处活荷载

货梯出口处可能堆积较多的货物,活荷载可以适当考虑大一些。

 

● 楼面屋面恒活荷载取值

仔细核对建筑图,楼面屋面恒载活载正确设置。如卫生间、盥洗室、楼梯平台、储藏室、电梯机房等等。

 

● 吊车横向水平荷载

吊车数据中,横向水平荷载是否应该和PK中一样,乘以2,程序自动一分为二分配到两边?

 

● 楼层平面荷载是否与板厚相对应

有时由于各种原因需要调整板厚,就要重新修改与之对应的板面荷载。

 

● 大板板厚适当增加

这里的大板指计算跨度超过4m的板,根据构造手册所述,适当增加板厚。

 

● 电梯机房板厚适当增加

电梯房板厚根据相关计算和跨度确定,但考虑到机房设备,板厚宜适当增加,比如4m跨度以内可考虑`120mm厚。

 

● 预埋管道板厚适当增加

设计人员应和项目相关负责人联系,确定板内是否预埋管线,以免设计返工。对住宅中的现浇板,当预埋单根电线套管Φ25时板的最小厚度通常为100mm,当板中有交叉套管Φ25时板的最小厚度通常为120mm。其余要求详见《混凝土结构构造手册》第三版P87

 

● 梁柱偏心距离不宜大于柱截面在该方向的尺寸的1/4

尤其是边梁处,梁宽一般至少为柱截面在该方向尺寸的1/2,这样能保证偏心距离不大于柱截面在该方向尺寸的1/4。当然,如果觉得梁宽过大,抗震等级9度以下也可不必满足此要求,但梁要加腋,施工要麻烦一些。

 

● 楼梯平台梁高度是否能满足梯板钢筋锚固要求

对于梯板来说,直径8的三级钢所需锚固长度35x8=280,平台梁至少要200x300;直径10的三级钢所需锚固长度35x10=350,平台梁至少200x300;直径12的三级钢所需锚固长度35x12=420,平台梁至少200x300;直径14的三级钢所需锚固长度35x14=490,平台梁至少200x350;直径16的三级钢所需锚固长度35x16=560,平台梁至少200x400;直径18的三级钢所需锚固长度35x18=630,平台梁至少250x400。很少情况下梯板上部钢筋要直径18的,故一般情况下按照200x400设计平台梁,能满足绝大多数要求。

 

● 非屋面主梁及屋面主梁下门窗过梁

如果主梁下有门窗,并且至门窗的距离较小,不足以做过梁,那么过梁与主梁合二为一,主梁高是否需要扣除面层,要看是否是屋面梁,是的话就不扣面层,不是的话就要扣面层。一般为30mm50mm,具体要看楼面做法。比如800高主梁,扣除面层30,建模和绘图时主梁高应为770mm

 

● 连梁上搭次梁

连梁上搭次梁,则此连梁按框架梁计算。

 

● 主梁应比次梁高

考虑到施工的方便,设计时要注意主梁应比次梁高,至少50mm,尽量不小于100mm(主梁下部双层配筋),传力路径也比较明确。有些情况下,如主梁为边框梁,由于门窗的限制,最多只能做800mm高,而楼梯处次梁要做到900mm高,可以考虑主梁上翻,最好建模时按实际抬高梁顶标高。如果不能做上翻梁,只有施工解决了。

 

● 框架梁高最少400mm

我们院都是这么做的,据说是根据箍筋间距最好至少100mm反算出来的,这个问题个人一直比较疑惑,难道考虑施工方便箍筋间距最少100mm

 

● 封口梁高与悬挑梁高的关系

如果要求立面上不能看到悬挑梁,那么封口梁高应该不小于悬挑梁高,如果没有立面要求,可以不必遵守此条。

 

● 横向通窗

有人提出横向通窗上不能砌墙,那么横向通窗必须做到梁底。为何有此一说,难道横向通窗不能像普通窗户一样在其上设置过梁再砌墙?

 

● 建筑立面柱子外凸出墙面

建筑立面要求柱子外凸出墙面,上下柱宽一致时,建模可以将上下层柱宽设计成一样,也可以上层柱宽缩小,但绘施工图时要考虑立面效果,缩小的柱边要做小墙肢,可以参考相关图集。

 

● 梁净跨与梁高比值不宜小于4

抗震规范上有此要求。但如果建筑上需要,比值小于4该如何,不知PKPM中是否按深受弯或深梁计算的?是否应该按深受弯或深梁绘图?个人偶尔遇到这种问题,但从未按深梁绘图,还不知有没有隐患。

 

● 梁宽不小于所支承的墙厚

 

● 梁上起柱

有时建筑需要梁上起柱,比如局部突出屋面的机房、楼梯间等。此梁是否需要设置为转换梁?个人一般看梁上起柱托几层,如果不少于两层,就设置为转换梁。

 

● 楼层净高

建模时必须要考虑楼层净高问题,有的梁跨度很大,而层高较低,就需要仔细考虑梁高了,弄不好就会不满足规范净高要求。个人认为应该事先了解甲方的楼层净高要求。

 

● 框架梁宽宜满足次梁纵向受力钢筋锚固长度要求

对于C30混凝土三级钢筋而言:

如果刚接次梁钢筋锚固长度考虑抗震,充分利用抗压强度的受压钢筋锚固长度水平段0.7LaE充分利用抗拉强度的受拉钢筋锚固长度水平段0.4LaE,竖直段15d;必须要注意的是小跨度梁可能上部钢筋受压,下部受拉,实际工程中,区分每根梁端钢筋受拉还是受压要查看内力保络图。具体见下表要求:

梁宽

200

250

300

350

400

受压钢筋直径

6

8

10

12

14

受拉钢筋直径

12

14

18

22

25

 

如果铰接次梁钢筋锚固长度考虑抗震,受拉钢筋锚固长度12d,并过梁中心线,如果不满足12d,需满足0.4LaE具体见下表要求:

梁宽

200

250

300

350

400

受拉钢筋直径

14

18

22

25

30

 

● 框架柱截面尺寸应该满足框架梁钢筋的锚固长度要求

框架柱截面尺寸不宜小于300mm(方柱),350(圆柱),并且要满足框架梁纵向受力的锚固长度。对于400mm的柱,至多满足直径25的钢筋锚固长度,300的柱至多满足直径18的钢筋锚固长度。

 

● 通窗梁后退

有的建筑图上设置竖向通窗,可能需要梁后退,此时最好按照实际将梁偏心建模。有的审图中心要求通窗楼层处设置裙墙120mm800mm高即可,以防火窜到不同楼层,此情况下考虑墙的附加荷载,很容易遗漏。

 

● 顶层楼梯平台梁

顶层楼梯不需要考虑半平台,也就不需要建立半平台梁。有时模型是下层标准层拷贝过来的,不能忘记删除半平台梁,绘制施工图时也不要画此半平台梁。

 

● 梁、柱等构件是否按照建筑要求与墙偏心对齐

 

● 纯框架结构中布置的辅助墙是否删除(PKPM中)

纯框架结构中布置墙的目的是辅助梁柱偏心对齐,符合建筑要求。

 

● 保护层厚度设置

查看建筑防火等级、使用环境、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公称直径,正确设置保护层厚度。这一条很重要,有的设计院项目类型比较单一(如厂房),设计人员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当负责不同类型的项目时(如高层民用建筑),往往由于防火等级和混凝土强度等级提高而没有相应确定保护层厚度,违反强条,存在安全隐患。

 

● 楼层组装底层层增加(PKPM

底层柱从地面到基础顶有一定的距离,所以组装时底层层高应适当增加,个人所在地区习惯增加1m。但个人认为应该根据勘察报告,来确定实际应该增加多少,如果不少基础需要落深较大,可以考虑多建标准层,更能符合实际。

 

● 高差不一致的两根次梁

当某节点两边有高差不一致的两根次梁时,要考虑次梁是否应该点铰接,如果高差超过支座宽度的1/6,就点铰接,如果不超过,就不需要点。此时,特别注意支座为主梁,要计算下主梁高,是否足以放得下有高差的两根次梁。如跨度较大,屋面结构找坡,主梁高800mm,左右两根次梁高600,右次梁顶标高比做次梁抬高360mm,那么主梁高不满足,至少做到600+360=9601000mm高。

 

● 梁柱箍筋直径宜小于12mm

为了施工方便,本院要求梁柱箍筋直径小于12mm。如果从规范设计的角度考虑,是可以使用的,但从施工角度看,尽量少用。这是因为国内施工单位水平不一样,有的靠人工做箍筋弯钩,而直径12mm的钢筋很少有一级钢了,基本上是二级钢以上,手工弯钩很累,不易成型就会影响施工质量,最后可能还是需要设计修改。(但如果一味地按照此观点设计,必然某些梁比较怪异,明明250宽的梁圆12箍筋2肢箍就可以,非得做350宽的梁圆8箍筋4肢箍,特别是短跨度框架梁,PKPM计算配箍很大。)个人目前习惯加大梁宽,箍筋肢数增加。不知目前三肢箍 、五肢箍等是否常做?

 

● 梁受力纵筋不宜超过2

此观点比较合理。

 

● 特殊构件补充定义中楼梯半平台梁设置为两端铰接

 

● 特殊构件补充定义中设置角柱

 

 框架排架结合部位排架柱外边与墙齐平

常有单层排架厂房旁边有框架附房,排架柱与框架柱挨的很近。必须注意的是,要满足排架的要求,外墙边与柱外边齐平。如果不齐平,后续问题很多,比如:厂房跨度与建筑不一致,牛腿要做大;由于外墙挡住,柱间支撑不好安装;屋架不好安装,柱顶要挑牛腿,如果是钢梁,钢梁就需要重新计算画图;大型屋面板不好布置;慎重!基础建模计算框架柱、排架柱联合基础的时候必须注意排架柱按照建筑图偏移!

 

● 梁墙建在一起的问题

PKPM2008中,梁墙建在一起,不管梁是不是后建的,程序默认是墙。

 

二、设计基础应注意的问题

 

● 液化地基处理

注意查阅勘察报告,了解场地是否存在液化土层,对建筑抗震是否有较大影响,采取合理的设计方案。

 

三、绘制施工图注意的问题

 

● 建筑楼梯的梯柱与窗户位置冲突

注意建筑楼梯平台与窗户的位置关系,确定能否做梯柱,若不能做,考虑折板楼梯。

 

● 伸缩缝和后浇带

注意建筑物长宽是否需要设置伸缩缝和后浇带。伸缩缝的设置与否在建筑方案阶段就需要考虑。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理解为房屋平面两端点之间的直线距离而非弧线或曲线的周长。如果尺寸超过规范规定的55m,一般要设置伸缩缝,有的甲方要求不设缝,那么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结构有效抵抗温度应力。

后浇带是其中之一,结构施工图中要考虑从基础到屋面设置后浇带,且宜设置在1/3跨处,此处剪力弯矩一般较跨中、支座处小。需要注意的是,后浇带不能替代伸缩缝,如果建筑物尺寸过长,还是需要设置伸缩缝的。

 

● 删除不必要的楼梯平台梁

结构平面施工图中,楼梯处半平台梁不需要画出,删除。倒数第二层及楼梯顶层处,无半平台梁,也无梯柱,删除。

 

● 长方向端跨板面钢筋拉通

一般地,端跨温度收缩应力影响最大。理论依据?

 

● 高差板面钢筋拉通问题

画楼板配筋图时,注意卫生间比一般楼面低,不能将其板面钢筋与其他板面钢筋相连。同样,有高差的板面钢筋不宜拉通,除非高差较小,小到多少为宜?可以借鉴板钢筋在梁内的连接方法,坡度小于1/6即可拉通。另外,若卫生间不大,其楼面钢筋拉通为宜。

 

● 梁板配筋图中梁虚实线

电梯、楼梯间等开洞处梁边线是可见的,为实线。同样,各种反梁(上翻梁)也是可见的,为实线。

 

● 梁配筋的修改

PKPM生成梁配筋图时,并没有考虑到施工的因素,因此,有些钢筋配置比较怪异,需要手工修改。如下:

◆纵筋2Φ18+1Φ16可以改为3Φ18,减少施工配成3Φ16的可能性;

◆梁构造筋改为三级钢(本院);

◆集中标注与原位标注上部钢筋直径一致(手工配筋可能遗漏修改);

◆悬挑梁箍筋全部加密;

◆梁上起柱处宜手动加设附加横向箍筋和吊筋;

350宽梁为四肢箍,加设上部架立钢筋,直径12mm,或者上部四根受力钢筋贯通。同样要注意下部贯通钢筋不少于4根。

◆集中标注上部钢筋和原位标注上部钢筋直径应保持一致;

 

● 电梯井壁牛腿

核对电梯参考样本,有的电梯双开门,每个门一侧都有牛腿,电梯基坑剖面大样图中两个牛腿都要画出。有的电梯单开门,只需要一个牛腿。有的电梯参考样本不需要牛腿搁置点,就不需要画牛腿。

 

● 梁上起柱处梁跨数

梁上起柱处梁跨数应仔细核对,PKPM自动生成有误,多算了一跨。

 

● 门柱、构造柱、女儿墙构造柱及梯柱

不小于3m的门都要设置门柱MZ,有没有雨篷梁和雨篷梁是否与框架梁相连都要设置。

梯柱最好从下到上贯通,直到上层梁底,整体性更好。

不小于2.5m的窗户旁都要设置小柱SZ

以上尤其不要忘记在基础平面布置图中设置。

 

● 柱下条形基础翼板配筋

横向受力钢筋直径不小于10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纵向分布钢筋的直径为8~10mm,间距不大于250mm(详见《混凝土结构构造手册》第三版P413,一切措施必须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的条文)

 

● 电梯井基坑底标高

如果有电梯,注意电梯基坑剖面图中基坑底标高,基坑高度是否正确。

 

 框架排架结合部位排架柱外边与墙齐平

常有单层排架厂房旁边有框架附房,排架柱与框架柱挨的很近。必须注意的是,要满足排架的要求,外墙边与柱外边齐平。如果不齐平,后续问题很多,比如:厂房跨度与建筑不一致,牛腿要做大;由于外墙挡住,柱间支撑不好安装;屋架不好安装,柱顶要挑牛腿,如果是钢梁,钢梁就需要重新计算画图;大型屋面板不好布置;慎重!

 

● 楼梯处楼层梁抗剪及抗扭

如果楼梯平台建在PKPM建模中,未开洞时,程序会认为平台板是楼层板,对楼梯处楼层梁刚度有贡献,从而偏不安全,个人认为此梁应适当增加抗扭钢筋和抗剪箍筋。一般设计人员并未考虑到此问题,仅仅按PKPM计算配筋,实际工程中并未听说有很多问题发生,很可能是从规范要求、加荷载到PKPM计算都有一定的安全储备。

 

● 砖墙构造柱的设置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没有提及砌体墙中构造柱的布置要求;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7.3.1条及7.3.2条第5款详细说明了砌体结构粘土砖墙中构造柱的布置要求;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8.2.8条第4款也给出了砌体结构组合砖墙中构造柱的布置要求;

以上规范均未提及框架结构砌体墙中构造柱的布置要求,可以参考。

 

● 卫生间内梁标高

卫生间内如果有梁,而梁上无墙,施工图中要表示此梁标高下降,否则,施工单位没有注意到可能造成卫生间内看到突出地面的梁,就算通过装修处理和卫生间地面一样平,此处的建筑做法不好处理。

 

● 搭接长度范围内箍筋间距

对于非抗震设计,一般混凝土结构构件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4.5条规定。高层建筑结构梁内和柱内搭接长度范围内箍筋间距分别见6.3.5条和6.4.9条。值得注意的是,搭接纵筋受拉时,间距不应大于较小纵筋直径的5倍,且不应大于100mm;搭接纵筋受压时,间距不应大于较小纵筋直径的10倍,且不应大于200mm。对于这一点,图集03G101-145页指出:在柱纵筋搭接区的箍筋间距设置详见具体工程的设计说明。所以,我们在自己的施工图设计说明中要明确指出,不少施工图中并未做到这一点。

 

● 一二级框架梁内纵筋和柱边长关系

一二级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直径,对矩形截面柱,不宜大于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对圆形截面柱,不宜大于纵向钢筋所在位置柱截面弦长的1/20。详见《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6.3.4条第2款。

 

● 框支柱的箍筋设置

框支柱和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详见《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6.3.8条第3款。

 

● 框架柱的箍筋全高加密设置

1.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和因设置填充墙等形成的柱净高与柱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的柱,取全高。详见《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6.3.10条第3款。

2.框支柱,取全高。详见《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6.3.10条第4款。

2.一级及二级框架的角柱,取全高。详见《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6.3.10条第5款。

 

● 框架柱的箍筋非加密区间距

一二级框架柱不应大于10倍纵向钢筋直径,三四级框架柱不应大于15倍纵向钢筋直径。详见《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6.3.14条。一般习惯框架柱最小钢筋直径16mm,那么一二级框架柱非加密区箍筋间距为10x16=160,取150mm;三四级框架柱非加密区箍筋间距为15x16=240,取200mm

 

● 纵向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

纵向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不仅要满足《砼规》表9.2.1建筑防火等级,并且要不小于钢筋公称直径,这一点容易忽略,因为用PKPM设计时输入梁保护层厚度时没考虑到这点,容易思维定势。对于某些受力很大的梁,可能配置直径28的钢筋,图纸中应指明此梁保护层厚度。

 

● 框支梁的箍筋按抗震等级提高一级设置。


 

三、图纸检查内容

 

● 图纸内容与模型是否匹配

1)板厚、板配筋

2)梁纵筋、梁箍筋、梁吊筋、梁扭筋

3)柱纵筋、柱箍筋

顶一下
(53)
98.1%
踩一下
(1)
1.9%

发表评论共有1访客发表了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我来说几句吧

验证码: 看不清楚?